{{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三位秋葉原店員點評|遊戲/音樂一支耳機兩者兼顧|在高難度開發概念中誕生的高泛用性耳機「AERO」

  今年五月AERO在日本正式上市後,好評不斷,各方樂手/電競選手/耳機發燒友/部落客/youtuber們瘋狂來信邀約想評測AERO,小編人生中第一次感收到爆品是啥概念。 到底XROUND AERO空氣力學入耳耳機 是如何在日本音樂耳機/遊戲耳機圈都為之瘋狂,讓我們看看三位秋葉原店員—尾谷さん、寺崎さん、松井さん的實際採訪報導:   文:エルミタージュ秋葉原編集部 絵踏 一 2019.05.20 更新 原文出處     在群眾募資專案中展現出強大的存在感─年輕的新創品牌「XROUND」的新產品終於到來。繼智慧環繞音效產品的成功之後,這次的新產品是有線入耳式耳機「AERO」。就算類別改變了,其野心跟概念依然始終如一:也就是「各種類型的聲音都可以用一台音響產品提供高品質的聽感享受」的目標。讓人不禁覺得有些貪心的設計概念到底是如何呢?讓我們來一一檢視吧。   以「XPUMP」掀起話題的XROUND所帶來的最新產品 AERO 之前也有寫過詳細心得的「XPUMP」不知道各位還記得嗎?以“世界最小的家庭劇院”著稱的小型音響裝置,是個只要接上耳機或是喇叭就可以輕鬆享受環繞音效的黑科技產品。其背後的團隊即是由一群音響發燒友所成立的新創品牌 XROUND。   什麼樣的裝置都能讓它輕鬆擁有環繞音效的黑科技商品「XPUMP」已在日本上市1年。現在,XROUND終於有了第二個新產品的發售   手掌般的大小卻能輕鬆得到環繞音效的這個產品概念獲得了很大的注目,在群眾募資專案上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例如日本最大的群募網站Makuake上獲得了2400萬日圓的好成績;台灣FlyingV的聲學產品類別中更是達到了最高金額的驚人紀錄。隨著之後正式在日本一般上市,才剛出貨就陸續傳出完售消息,連日本國內代理商都表示「超乎想像的熱賣」。 在這個背景之下,XROUND又開發出一個繼XPUMP之後的新產品,入耳式耳機「AERO」。在Makuake上的群募專案中,達成目標超過2000%以上,現在終於要在日本上市。以「XPUMP」的成功為基底,這支耳機究竟有著何種能力呢?   以遊戲、音樂用途兼顧為目標,應用空氣力學技術,是野心十足的一隻耳機   繼特殊的智慧音效裝置之後開發的「AERO」,某種意義上也是挑戰了耳機常識的一個產品 首先「AERO」最主要的概念,即是「在聽音樂和玩遊戲上都可使用的耳機」。通常遊戲取向的耳機都有獨特的聲音呈現;而音樂取向的耳機則是會針對特地目標的音樂類型去設計。但實際上會去做區分的使用者卻是少數。因此AERO的目標才會定位在「不限用途,達到真正的泛用性」這點上面。 為了挑戰這樣艱難的任務,「AERO」採用了不只一項的獨家技術。以空氣力學技術為基礎去設計的3D調音材,使用了由許多細小球狀組成的聚合材質,並且成功申請到了專利。讓聲波能夠自然地散布之外,也能夠在瞬間達到最佳的動態呈現。除了聚焦高低頻平衡之外,也能表現出更加圓滑且清晰的音聲表現。   包括核心的3D調音、空氣力學等多樣技術的採用,本體內部的空氣流動路徑也是經由計算得來的結果 再者,為了不讓影響空間感最重要的高頻的能量逸散,一樣也是採用空氣力學原理的「VORTEX ACOUSTIC DAMPING技術」是最大功臣。將耳機腔體內部的空氣流動路徑延伸,進而使耳機能夠再現出清晰且延伸感佳的高解析音質。 關於直接反射到耳朵的噪音干擾問題,是使用了「SPCC鉻鋼導音管」解決。一般的樹酯製因為表面上有小小的凹凸起伏,所以沒辦法漂亮地反射聲音。這裡使用了能夠使99.9%音波皆能被反射與傳遞的鉻鋼材質,不僅抑制了聲音被扭曲的可能,更能達到「使眼前的景色更加寬闊」一般的臨場感。   幾乎是直接將原音呈現出來的導音管,是追求理想音質的關鍵之一 AERO使用的是8mm單體。振膜則是使用了高韌性高硬度的外磁性鍍鈦振膜。較傳統內磁性單體多出400%的抑制力,在尺寸大小不變的情況下提高訊號輸入的敏感度,當然也能對應20~40kHz的Hi-Res頻率響應。     透過重視殘響音的3D調音技術,成功做出了魄力和臨場感都能兼顧的聲音 最後是對耳機而言最重要的調音。AERO特別重視「聲音殘響的消退速度」。在聲音的消退速度以及廣度方面,其所使用的聲學量測技術,增加時間維度數據,能更細膩的調整出所追求的調音結果。成功地呈現出有明確方向辨識性的高頻、粒粒分明的中高頻,以及銳利的低頻。 獨特的核心技術與稀少的高品質要素組合而成的這支耳機,在達到其細膩緻密的調音為止,讓人充分地感受到花在上面的堅持與心血。   「AERO」 包裝開箱 確認了「AERO」的概要後,馬上就來開箱吧!W123×D52×172mm的盒子表面,印了剛剛有提到過的CSD圖等圖案。內容物除了耳機本體之外,還有方便攜帶的耳機收納盒以及說明書。 符合了耳機便攜形象的「AERO」包裝。右下角有著日本音響協會核准的Hi-Res認證標誌   包裝背面印有各項技術的概要跟圖解。開口處為磁吸設計,打開後就能看到AERO耳機本體   黑色霧面的小型收納包,可以收納替換用的耳塞。包含日文在內的3國語言說明書也一起放在裡面   採用鋁合金材質的高級感外殼,帶來不同聽感的2種耳塞也附贈在一起     在鋁合金外殼上印有XROUND的「X」logo。可當作側面記號和判別左右邊的標記。 採用了輕量且高硬度鋁合金外殼的「AERO」在外觀上的完成度很高。除了抑制了低音共振和閉塞感的特殊阻尼半開放式設計,長約1.2m的線材也使用了隔絕串音干擾的六芯純銅線圈(99.9%OFC)。4極接頭內的線材也有用熱收縮技術加工,同樣也是為了減少串音干擾的產生。外磁性音圈等設計的採用,成功使AERO達到小巧便攜的特性。   可用在手機通話使用的麥克風。背面印有XROUND的品牌logo   接頭為4極接頭。內藏線圈皆有以熱收縮加工完成。線材與本體都做到了串音干擾的抑制   「AERO」附贈的二種耳塞,可依據個人喜好分別使用。兩者都是軟膠材質,使用了二種不同硬度與厚度的材質是「AERO特殊耳塞」,可表現出強而有力的低音。黑色的是「人聲強化耳塞」,使用硬度20度TPE軟膠材質,在渾厚的中高音域表現可以說是非常良好。 「AERO特殊耳塞」橘色的軸心部分是使用了有些硬度的素材。一開始裝在耳機上的是此款的M size 「人聲強化耳塞」使用了較軟的材質。敬請享受它所帶來的細膩與層次感十足的中高音域,以及寬廣的音場表現   來自日本資深電器行店員的第一手「AERO」使用心得 我們實際請了三位本身就是發燒友,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在接觸聲學產品的資深日本秋葉原電器店的店員們,來為我們評測AERO的表現。和小型智慧環繞音效裝置「XPUMP」的組合更是值得注目的焦點。   PC工房 秋葉原BUY MORE店 尾谷さん 附贈的二種耳塞「AERO特殊耳塞」跟「人聲強化耳塞」中,個人比較喜歡後者的聲音呈現。一開始覺得聲音有些悶悶的,但是從高音到低音,由上而下都能很均勻地聽到。高音聽起來也不刺耳,因此長時間戴著也不會累,配戴感十分良好! 用手機為我們測試了AERO在休閒系手遊上的表現的尾谷先生,也是XPUMP的使用者之一 在遊戲的表現中,社群遊戲跟網頁遊戲都試了。在槍聲跟斬擊等效果音的捕捉&臨場感表現可以說是非同小可。在「PUBG」中的聲音定位感也是一絕,能夠完整得知槍聲的來源方向。缺點是因為是半開放式的耳機,在通勤或是滿員電車中,不時會被周圍的環境音影響。雖然不擔心漏音的問題,但個人是比較希望能有降噪功能啦。 再來是考慮到麥克風的配置,沒辦法提供換線的功能是覺得有點可惜的部分。這也讓我期待下個新產品的問世。以日常生活上使用的耳機來說,是一支能夠長時間使用的好耳機。跟手邊的「XPUMP」連接後更能感受到聲音的高低起伏。若是XPUMP的使用者的話,請一定要將兩者接在一起使用看看。   PC SHOP Ark 寺崎さん 自己也有自掏腰包買了「XPUMP」,所以一直都很在意「AERO」的存在。對聲音的第一印象是有點悶悶的,這大概是煲機不足的原因導致。因為平常都是用特定音量去聽音樂,稍微把音量提高後這個違和感就跟著消失了。 PC SHOP Ark的寺崎先生,在PS4 Pro的射擊遊戲上使用了AERO!對於AERO的配戴感也很喜歡的樣子呢。   試著接了PS4 Pro玩了「「ACE COMBAT 7: SKIES UNKNOWN」,完全就是中大獎!戰鬥機的引擎聲、爆炸音以及效果音都能呈現出極大的魄力,在空中纏鬥戰與敵軍插身而過時的聲音和方向等都能清晰判斷。在gamming用途上是非常適合!因為能夠完整掌握聲音方位,在音樂的表現上也是十分地優秀。加上與「XPUMP」的搭配更能提升環繞效果,特別是在看影片的時候很過癮。 雖然是個小型的耳機,但跟自己的耳朵形狀很合,配戴感很好,跟手機的契合度也高,完全就是可以跟著日常生活使用的耳機。只是線材是跟本體相連在一起,沒辦法換線,有時會擔心會不會斷線。   PC SHOP Ark 松井さん 首先測試的媒介是我已經熟到不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CS: GO」(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與USB音效系統「ZOWIE VITAL」相接,耳塞則是使用「AERO雙層耳塞」。平常大概是使用約1.5萬日圓價位的耳機,聲音的輪廓可以完整的捕捉到,而「AERO」在定位跟槍聲、腳步聲的方面是相較之下比較容易掌握的。 完全活用兩種耳塞的特性,在各種情境下都分別測試了其表現的松井先生,他的自我流活用法是? 再來是在通勤時測試聽音樂的表現。「AERO雙層耳塞」跟「人聲強化耳塞」兩種都試過了。的確「人聲強化耳塞」能更聽清楚人聲的呈現。我主要是聽80~90年代的搖滾樂&重金屬樂,在低音的力道感上「AERO雙層耳塞」的表現讓我十分驚豔。 在遊戲和音樂兩邊區分各自的喜好,再根據使用情境和曲風的不同,我會推薦更換不同的耳塞試試。從與客製化耳機有些相似的高泛用性用途來看,雖然在更換上會有點麻煩但整體而言是瑕不掩瑜。可以完全根據個人使用習慣而自由組合的這支AERO耳機,下次就不是評測,而是我個人會想要自己購買的商品。   從使用者角度中誕生,擁有優秀CP值的耳機 以能夠最大化發揮出智慧音效裝置「XPUMP」特色的耳機為目的而誕生的「AERO」。「XPUMP」是能夠在遊戲與影片觀賞上輕鬆提升體驗品質的裝置,「AERO」則是「遊戲與音樂都能兼顧的耳機」。兩者可以說是在「泛用」特性上都表現出了強大的願景。   「AERO」作為與「XPUMP」搭配的設備,或許是有些令人意外的產品,但是在開發概念上從一開始就沒有改變   遊戲用耳機與音樂用耳機,在”能聽到的聲音”方面是存在著差異的。因此市場上充滿了各式各樣針對單一用途與概念的產品。如果是遊戲用的話,為了感受音聲的位置,會特別重視空間感受的「定位感」和「臨場感」。音樂用的話,則是將亮點加強在中高音域,高音和低音的平衡也必須具備。   然而,一般會去區分耳機使用用途的人畢竟是少數。跟手機一起使用時大多都是無中斷地切換各種媒介,在這種時候更換耳機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對大多數的日常使用者而言,一支耳機能同時滿足各種使用情境當然是比較好的選擇。     經歷了各種素材組合以及調音等嘗試錯誤後終於開發完成的AERO。除了追求泛用性之外,也不忘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檢視其特性 縱使要兼顧兩者情境並非易事,「AERO」依然透過了獨家開發的空氣力學技術與縝密的調音,成功地使這支滿足了各種需求的耳機能夠來到各位使用者的手上。 當然,如果是高價位帶的話,一定有著能兼顧且音質表現十分優異的耳機。但是「AERO」是一支耳機入門者也能輕鬆掌握的產品,它的CP值是不容小覷。若你是重視泛用性,並且對於聲音水準有一定要求的使用者的話,「AERO」將會是你的有力選擇之一。
2019-06-15
用户上传的图片:65jV4vRliHyquP3CKzEQ_thumb_3.jpg

耳機種類大揭密

| 前言 |   粉絲們常問小編該買什麼耳機比較好,於是小編決定寫一篇文章來介紹市面上常見的耳機種類, 講解一下他們之間有什麼分別,希望讓大家更多了解自己使用的耳機。   | 隨身用耳機 |   耳塞式耳機: 最常見的耳塞式耳機便是手機附贈的耳機,不需要侵入耳道便能牢靠的配戴,能符合大多數人的耳型,但用過的人都知道,他的隔音效果幾乎是不存在的,隔音便是耳塞式的一大硬傷,除了低頻會比較容易外洩,在嘈雜的環境使用時,通常會為了聽清楚音樂的細節,把音量往上調,容易對聽力造成損害,對於專業的舞台表演者的影響更大,但是其便利性和泛用性還是不可小覷的,畢竟身為耳塞式耳機的EARPODS可是有六億的出貨量呢~         耳道式耳機: 耳道式耳機為隨身耳機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將耳機放入耳道,並用矽膠或海綿將耳機固定在耳朵內,因此耳道式耳機通常都會有不錯的隔音效果,身處嘈雜的環境時也不用需要較大的音量來表現音樂的細節,進而保護了聽力,因此市面上較高階的隨身耳機大多採用耳道式的設計,AERO便是屬於耳道式耳機的範疇喔。         | 耳罩式耳機 |   開放式: 開放式耳機顧名思義,就是發聲單體和外界沒有物理隔絕,內外部的聲音都會相互流通,在外殼上通常採用格柵、開孔或是透音材質,甚至有可以透過腔體看見振膜的設計。大多廠商的旗艦型號都是採用開放式的設計,除了能夠降低配戴時的壓迫感,也能夠降低腔體對於振膜的影響,進而改善單體的失真,細節通常會比較多,但開放式耳機因為不隔音的特性,對於聆聽的環境會有較高的需求,在安靜的環境下別人還可以清楚地聽到耳機內的聲音。     封閉式: 封閉式耳機就是相對於開放式耳機的存在,腔體呈現密閉的形式,能提供優秀的隔音性能,因此較多監聽式耳機會採用封閉式的設計。     封閉和開放式耳機各有特色,但最影響耳機音質的因素,還是取決於各家廠商的設計,雖然結構能稍微改變耳機的聲音走向,不過要真正的去判斷一副耳機的好壞,還是得靠自己的雙耳去體會才行。       | 單體種類 |   除了配戴方式,單體種類的不同也是一種耳機的分類方式,我們常見的種類有: 動圈式(Dynamic) 動鐵式/平衡電樞(Balance Amature) 靜電式(Electrostatic) 平板式/場極式(Planar Magnetic) 動圈式(Dynamic):   動圈式單體是最常見的單體種類,被廣泛運用在耳機和音響,動圈式單體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以單體通電後產生的磁場,和耳機內本身存在的永磁場發生交互作用,進而驅使振膜的震動,就可以發出聲音,動圈的聲音一般較為自然,中高低頻之間的銜接良好。例如AERO即是採用了動圈單體的耳機,AERO的腔體設計就是針對動圈單體震動時所需的空氣力學特別優化。     動鐵式/平衡電樞(Balanced armature):   動鐵式單體原先用於醫療助聽器使用,後來因為動鐵低失真、靈敏度高的聲音特性,才漸漸被發掘在消費型耳機市場的潛力。顧名思義,動鐵的工作原理是以通電後的磁場帶動銜鐵,銜鐵再推動振膜發出聲音。動鐵單元的缺點是音域較窄,通常會用動鐵單體體積小的特性,在一副耳機中放入多枚單體,透過這樣的方式彌補響頻範圍較小的缺點,但在單體之間的調音難度就更高,有些調音不佳的動鐵耳機便會造成不自然的聽感。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靜電式耳機(Electrostatic Driver)、平板式/場極式(Planar Magnetic):   靜電式耳機/平板式耳機,通常是市面上較為高價位的耳罩所採用,其優點為失真較低,高頻延伸性強,兩者製造成本皆十分高昂,尤其靜電式耳機,因發聲原理較為特殊,且需要特別的擴大機與接頭才能驅動耳機,製造成本是所有類型耳機中最高的,而平板耳機發聲原理類似靜電耳機,但構造不一樣,平板耳機不須特別的擴大線路與接頭,與一般耳機共用相同規格的接頭與擴大線路。靜電式/平板式耳機因為製作的技術難度,僅有少部分廠家能夠生產,如知名的日本STAX、美國的Audez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 結論 | 耳機的發聲原理雖然都大同小異,都是透過震動來發出聲音,雖然看似十分簡單,但是要怎麼樣讓簡單的原理變化出一段優美的音樂。就是耳機開發者們需要努力的目標。經過了這篇介紹後,希望大家能對每天陪伴自己的耳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2019-04-19

【開箱文】Sony WH-1000XM3

自從iPhone 7將取消3.5耳機孔的趨勢吹向了整個手機界,藍牙耳機的市場就越來越受關注,小編也常常收到我們的粉絲許願能夠推出藍牙版本的Aero或是Xpump。最近聽說在藍芽耳罩式耳機的市場有一個非常強大的產品推出,那就是來自Sony的WH-1000XM3,小編衝著降噪功能和高音質,就手滑敗了一個來研究,就讓我們看看最新的WH-1000XM3到底有什麼黑科技吧。     Sony一如既往的耳機包裝,十分極簡風的設計,包裝上就說明了WH-1000XM3中蘊含的科技,Hi-res認證, LDAC,NFC等,Sony的產品往往都會堆上最好的規格。   小編這次購買的是銀色版本,但小編覺得有點像香檳金的感覺,看起來十分貴氣,戴著通勤時也不失優雅,另外盒子內附著印有操作說明的紙片,非常淺顯易懂,WH-1000XM3沿用了前一代觸控操作的方式,其中有一項是小編很喜歡的功能,將手掌放在機身上,便能開啟快速注意模式,讓你在聆聽音樂時可以同時能和外界交談或是聆聽環境的聲音,不用拿下耳機。這代的機體材質改成了類皮革漆的質感,相較於上一代的仿皮革材質,小編覺得青菜蘿蔔各有喜好。   WH-1000XM3採用了最新的TPYEC作為充電孔,並配備了3.5的輸入接口,耳機沒電時還能作為一般耳機使用,另外兩個按鈕分別是開機和降噪/環境音的模式的操作,通話用的麥克風也被隱藏在這裡。     WH-1000XM3的操作很簡單,只要在關機狀態下長按開機鍵7秒,聽見耳機內的提示音,就代表進入藍芽配對模式,或是用NFC可以很快速的連上耳機,之後只要按住開機鍵兩秒,開機會便會自動連上先前配對的裝置,初次連接時手機會提醒必須下載Sony官方的Headphones Connect APP,成功連接上裝置就能愉快的使用啦。   也許有人會問,WH-1000XM3是使用藍牙4.2的版本作為連接方案,音質會好嗎?小編在這邊就要介紹一下藍牙編碼的差別了,其實藍牙編碼才是影響藍牙耳機音質的關鍵,這些編碼和藍芽版本一樣,除了耳機要支援以外,播放器也要支援,才能真正開啟這些編碼的效果喔,   SBC: 最古老的藍芽傳輸技術,只要是能用藍芽傳輸音頻的裝置都支援SBC的編碼,SBC編碼原本是給藍牙通話使用,對於音質並不講究,以效率為優先,SBC會對音頻進行破壞性的壓縮,並不能符合現代消費者對於音質的需求。   AAC: 音質稍優於SBC,值得一提的是iPhone截至目前為止的機型,都只停留在支援AAC的階段。   APTX:   APTX為高通旗下一系列的低壓縮高音質編碼,用較高效率的壓縮來形成較好的聽感,除了普通的APTX以外,還有以下特別的規格 APTX LL(Low Latency) 顧名思義,該編碼便是解決傳統藍牙影音不同步的問題,一般來說,SBC編碼的延遲通常在落在120ms~150ms之間,但在支援APTX LL的情況下,能將延遲降低至40ms以下,基本上人耳已經聽不出區別,在推動藍牙影音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APTX HD 和APTX同為一種低壓縮編碼,但APTX HD的取樣頻率來到了24bit 48khz(普通APTX僅16bit)        的規格,進一步提升了APTX編碼對付未來高音質趨勢的能力   LDAC:     來自Sony的高品質藍牙傳輸技術,也是目前規格最好的藍芽編碼之一,WH-1000XM3也支援了此種規格,LDAC的編碼將藍芽傳輸的頻寬提升到了990kbps,SBC編碼通常僅能提供328kbps的傳輸量,在傳輸無損檔案(如wav,flac)時,需要先經過一次大幅度的壓縮,才能將檔案適應普通編碼的頻寬,在LDAC的頻寬之下,能將取樣頻率在24bit/96khz的無損檔案完整的傳送,大大提升了音樂的細節,·LDAC也實現了在藍牙的基礎上達到Hi-res認證的標準。       WH-1000XM3除了頂配的藍牙規格 ,更不提他強大的主動降噪的技術,那什麼是主動降噪呢?   主動降噪(ANC)的原理其實很容易理解,透過麥克風搜集並分析環境的噪音,再從裝置發出一個反向的波,將噪音中和。     透過這樣的原理,主動降噪實現了消除環境噪音的效果,在嘈雜的環境,並不需要透過加強音量來蓋過噪音,對聽力的保護有一定的保證,但如果面對如人聲或是汽車喇叭等突波,還是無法全部消除,普通的主動降噪會對耳朵帶來負壓的感受,造成使用者的不適,但WH-1000XM3透過了APP的調整來讓負壓的影響降到最低,小編個人覺得是這款WH-1000XM3最讓人驚艷的特色。   戴上耳機後,便會被神奇的降噪效果包圍,但是難免會因為降噪的負壓而感到不適,這時候Headphones Connect APP就派上用場了。       WH-1000XM3加入了降噪優化的功能,可以用Headphones Connect APP的頁面執行,透過偵測使用者所在環境的氣壓來對降噪效果做優化,在不同環境下得重新做一次降噪優化,小編覺得這項功能是專門對付在飛機上使用的環境,因為基本上的都是在一大氣壓的情況下使用,不知道在玉山使用WH-1000XM3的降噪功能會是什麼感覺呢…       Headphones Connect APP中你也可以調整耳機降噪模式,App預設了四種模式(降噪效果弱至強):靜止中、走路中、跑步中與搭乘交通工具,可以由使用者手動調節,或是開啟彈性音效控制,App會結合手機的定位,識別使用者的移動的速度,來判定您是處於何種環境,對於小編這種上下班戴耳機的通勤族十分方便,畢竟移動到每個環境所需要的降噪效果都不同,這項功能小編覺得可以涵蓋超過90%的使用情況,開啟這個功能後,小編很少再去手動調節降噪的強度,但是這項功能會較快消耗手機的電量,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雖然WH1000XM3是藍牙耳機,但上萬元身價的他還是讓小編期待了一下音質,另外Hi-res小金標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種音質認證,搭配支援LDAC的手機播放24bit的檔案,充分發揮WH-1000XM3的規格優勢之下,WH-1000XM3的確帶來了豐富的樂器細節,以往藍牙耳機因為壓縮編碼造成高頻延伸的不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WH-1000XM3人聲足夠靠前,尤其適合聆聽小編制的人聲曲目,但唯獨橫向音場稍嫌不足,音場較窄,某些歌曲的氣勢會難以重現,低頻細節充沛,但下淺力道但量感都偏少,重口味的低音控們可能會有些小失望。   雖然App內的提供了EQ的調整,但是在調整EQ的情況下,連接方式會強制變更為SBC,讓小編有點傻眼,調整EQ的犧牲有點太大了,不知道未來有沒有辦法透過韌體更新,這點實在較為可惜。   小編也不免俗的將WH-1000XM3用3.5aux接頭的方式連Xpump,WH-1000XM3在3.5有線的模式下還是可以有降噪的功能喔,但是就不能使用App來調整。在Xpump開啟白燈之下,原本稍微嫌小的音場也得到改善,空間感得以施展開來,低頻量也大幅提升,整體聲音更加刺激,在有線+Xpump的加持下也表現出了較多的細節,人聲更加靠前,高低頻的延伸細節更上一個層次,可見原本WH-1000XM3就有很不錯的體質,         WH-1000XM3已經歷經了三代的進化,漸漸地和對手拉開了距離,原本僅專注於硬實力規格的Sony,在這代產品上也看見了其對消費者回饋的重視,在這個價位帶的確是難逢敵手,處於藍牙耳機需求爆炸的年代,WH-1000XM3不一定完美,但它整體的好表現的確給小編上了一課,小編也樂見各家在這塊市場角逐,帶給所有消費者更神奇無線體驗。    
2019-02-02

【教學文】關於AERO的佩戴方式

  前言 在講解AREO配戴方式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AERO的線材設計。 在最初期,AERO的線材內部是只有三芯,之後陸續增加了麥克風功能,變成了五芯線材,而後又為了增加方向感,並且降低串音干擾,才將所有線材各自獨立,強化隔離性,逐漸演化變成現今的六芯線材。並且也增加了防彈絲,提升線材耐用度,所以會比一般耳機來的硬一點。 如果覺得線材偏硬,聽診器效應較明顯的話,可以使用繞耳式戴法,可以降低配戴時的聽診器效應。 (註:聽診器效應是指耳機線與外界碰撞或摩擦,產生的振動通過耳機線直接傳遞到耳道內,會有摩擦聲出現)   關於AERO的配戴方式 當初工程團隊在開發時,有想過把AERO設計成繞耳式耳機,但這樣子的設計,對於很多第一次接觸耳機的人會不容易配戴。 所以便把外型設計成能夠直接戴、或是繞耳式戴法都可以的樣子。   直接配戴 直接配戴的好處是較簡單方便,如同一般耳機一樣,直接配戴即可。 AERO直接配戴時,麥克風位置會在下巴附近。       繞耳式戴法 繞耳試戴法的優點是耳機可以更深入到耳道內,耳機的固定線材接觸面比較大,耳機線振動不容易傳導到耳機本體上,可以降低聽診器效應。   若是採用繞耳試戴法,此時的麥克風位置會距離嘴巴比較近。       最後,在配戴方式上 如果只是單純坐辦公室的話,建議直接配戴即可,但如果有移動、通勤的、或是長時間配戴的需求,則建議繞耳式戴法會比較好。
2018-11-12

【知識文】關於耳機煲機(Burn In/Run In)這些事

  前言 XROUND AERO 陸續出貨後,我們陸續收到消費者的問題 問耳機是否需要煲機(Burn In/Run In),我們決定以耳機結構解釋煲機的原理與必要性   什麼是煲機? 煲機,有人會稱作Burn In或是Run In,一般是指全新的耳機或是喇叭 經過一定時間的運作後,內部機構磨合,整體聲音表現會更穩定。讓耳機能發揮預期的的聲學表現。         煲機的原理 一般來說,煲機的效果,在動圈式耳機的影響上,差異會比較大,這邊提供XOUND AERO 單體頗面圖來說明:       ↑上方為單體頗面圖、下方為實拍圖      一般剛出廠的全新單體,振膜本體,與懸邊比較緊,振膜振動時,振膜幅度會受到影響。 經過一段時振動後,懸邊的機械性能會趨於穩定,聲音的動態反應會更加快速,細節變多。 聽起來會比較開闊,不會有新品偏悶的聽感。聲音的表現會全新單體表現得更為穩定。   煲機所需的時間   耳機單體RUN開的時間,要視單體材質與機構設計來區分,一般的塑膠振膜,比較軟,通常RUN IN的時間不用太久。 XROUND AERO所使用的鍍鈦振膜或是旗艦耳機會用到的液晶振膜,剛性與抗拉強度比一般振膜來的優秀,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來RUN IN。 一般來說,剛開聲24小時內差異會較大,隨著時間持續運作,約兩百小時,就會趨於穩定。 部分耳機,如beyerdyamic的DT系列耳機,在機構設計上,在振膜上有塗阻尼膠來強化振膜表現,但此設計也會影響到耳機內部機構運作的穩定性,RUN 開的時數會比較長。    要如何褒耳機?   許多網路上有不同的建議,如使用白噪音、粉紅噪音,一次要跑多久之類的,但目的其實都是讓單體的表現趨於穩定,我們建議使用常聽的音樂即可。 也不要一次讓耳機跑個一到兩天,四到五個小時休息一下即可。基本上RUN IN是一種加快讓耳機更穩定發聲的作法,一般只要正常使用,耳機表現都會趨於穩定。 建議大家好好享受耳機帶來的音樂會比較重要。    
2018-11-12

【教學文】XPUMP Premium USB連接方式懶人包

前言 比起第一代的XPUMP , XPUMP Premium 新增的重點功能是USB DAC輸入。透過USB輸入,XPUMP premium 的音質會比起3.5輸入更佳優秀。 建議使用方式   為取得較佳音質,建議優先使用 USB 的數位輸入至 XPUMP Premium    XPUMP 的環繞效果來自內部搭載XROUND專利音效處理晶片,是一種數位訊號處理晶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 DSP) ,顧名思議,即是處理數位的訊號。 使用3.5mm 的類比輸入時,其類比訊號需轉換成數位訊號才得以處理。由於多一層轉換,音質表現不如USB輸入好。若對音質較為挑剔,建議優先使用USB 的數位輸入至XPUMP Premium。聲音的細節,XPUMP效果會更為優秀。   USB連接成功後,電源燈會顯示成橘燈,代表切換成USB訊號輸入,如果同時3.5跟USB一起連接,XPUMP會優先以USB訊號為主。   XPUMP以USB連接PC、PS4時,支援3.5mm 4極頭帶有麥克風耳機通話功能。直接將耳機接上XPUMP,就可以使用上面麥克風通話。   USB使用接法 若您的裝置是電腦 or 筆電  請直接接上電腦USB,不用另外安裝驅動程式 接法詳細步驟: 電腦 >> USB線材 >>XPUMP USB輸入孔  >> 輸出裝置(耳機 or 喇叭) 參考圖片:       PC部分,連接成功後,對桌面喇叭點右鍵,選擇音效,播放裝置會出現XROUND XP-02,請將此裝置設定成預設裝置,錄音裝置也是一樣設定方式。     MAC部分,請將XPUMP USB 連接MAC 後,進入系統偏好設定,點選聲音選項,選擇輸出/輸入,再點選XROUND XP-02為輸出/輸入裝置。     若您是使用ps4 請連接PS4前面板USB,直接連接,系統就會顯示連接耳機裝置,就代表連接成功   選擇成功後,選擇周邊機器,選擇聲音裝置,確認輸入/輸出是否為XORUND XP-02   接法:ps4 >> USB線材 >>XPUMP USB輸入孔 >> 輸出裝置(耳機 or 喇叭)     設定畫面與示意圖:     若您的裝置是iOS裝置 請使用Lightning 對 USB 相機轉接頭,連結前請充飽XPUMP,連接轉接頭就可支援 如果XPUMP未充飽電直接連接的話,APPLE轉接頭會變成直接對XPUMP充電,而非提供訊號,,再充飽電的狀態下,訊號就會直接對應XPUMP,所以要XPUMP要在充飽電的狀態下連接。   Lightning 對 USB 相機轉接頭有兩種版本:都能支援連接XPUMP   1.https://www.apple.com/tw/shop/product/MD821FE/A/lightning-to-usb-camera-adapter 2.https://www.apple.com.tw/shop/product/MK0W2AM/A/lightning-to-usb-3-camera-adapter 接法:iphone >> lightning 轉接頭>>USB輸入給XPUMP>> 輸出裝置(耳機 or 喇叭)   參考圖片:     若您是Android裝置 由於廠牌眾多,每間廠商對Android設定都不太一樣,如果你的Android裝置能支援USB音訊輸出,就能用USB連結XPUMP,目前大部分手機都有支援此設定,少數手機型號手機不支援。   若是 typeC 類的Android裝置(EX. Samsung S8、Switch),請使用TOTG轉接線(TypeC to USB A接頭) 接法:android裝置>> OTG轉接線(TypeC to USB A接頭) >> USB輸入給XPUMP >> 輸出裝置(耳機 or 喇叭) 參考圖片:     若是 Micro USB 接頭類的Android裝置,請使用Micro USB 轉USB A接頭(OTG線),連接XPUMP。 接法:Android裝置>> OTG轉接線>>USB輸入給XPUMP >> 輸出裝置(耳機 or 喇叭) 示意圖:     若連接方式還有問題,都可以連絡小編們,小編們都會回覆給您!  
2018-11-12

【深度技術文二】AERO開發內幕,不起眼的聲學設計讓體驗更完美

  XROUND AERO 購買傳送門 |XROUND AERO 對音質的要求| AERO除了特殊專利聲學技術、調音外,在耳機聲學設計上也有許多特別的考量,我們在開發過程中製作了許多樣品,並對這些樣品的缺點一一改進,讓AERO的表現能夠力臻完美。 耳機在開發初衷是一款「高泛用性的耳道式耳機」,我們一開始就從最基礎單體設計,到前腔調整、外殼材質選用都有特別的聲學考量,甚至只有少數旗艦耳機才會考慮的串音干擾我們也有注意到,而這些細節上的調整都是為了讓AERO有絕佳的聆聽體驗。     |單體設計詳解| 單體選擇的過程 耳機單體,是耳機最核心的一部分。AERO在開發之初,我們購買了市面上許多數千到數萬的耳機來做分析後,發現通常有優秀聽感的耳機在單體設計上皆有用心的設計。我們便拆解研究了市面上不同種類的好音質耳機,從單體組成的形式到內部振膜的選擇,並從中做出數種不同組成耳機單體的樣本。經過數次的打樣後,我們選擇了高性能鍍鈦PET振膜、純銅線圈、外磁系統,作為耳機聲音單元的基礎。   為何選用鍍鈦振膜? 鈦是泛用於高科技、航太工業的貴金屬。其優異的物理剛性是許多高階音響會採用的材料,提供低失真、高解析的聲學性能。鍍鈦PET振膜結合PET韌性與鈦高硬度優點,使瞬態反應佳、相位準確等聲學特性。更能在有限的發聲腔體內,提供高密度的資訊流量、準確高頻相位、扎實的低頻表現,並達到Hi-Res需求。我們曾經試過其他材質的振膜,例如:無鍍層振膜、鋁鍍層振膜,聲學性能無法達到Hi-Res需求,鈹鍍層則是在小腔體內容易出現低頻共振過多,不易控制的狀況。   單體線圈設計 在單體的線圈選擇上我們使用純銅音圈。純銅音圈的驅動力能夠有效驅動單體,並提供豐厚的低頻層次感。我們也有做過其他材質的音圈,如所謂的CCAW音圈(銅包鋁音圈),質量輕盈、反應速度快,但在有限的腔體空間下低頻下潛較差,不像純銅音圈表現的沉穩。所以我們後來使用了純銅音圈。,AERO有厚重沉穩的低頻表現。   使用外磁系統的原因 為了有效驅動音圈、振膜,在單體磁迴設計上我們使用了外磁系統,因為在相同的單體空間下,外磁系統體積較大且能比內磁系統提供高出四倍的磁力,使驅動單體的能力更強‘有效控制單體做動,耳機的聲音也會更為細膩,更能提供優異的低頻層次與高頻延伸性。   |前腔設計|   前腔的重要性 在單體發出音波後,聲音訊號經過前腔時會在內部反射匯集後再傳入耳朵。前腔的設計會影響耳機整體性能與配戴舒適性上的表現。因此我們在設計耳機的過程,前腔設計更換過數次,剛開始我們從舒適性上著手,在研究市面上耳機後發現過大的前腔,配戴太久會有不適感,所以先做出了小巧的前腔樣品。   小腔體耳機的極限 製作出樣品後,我們發現小巧的前腔配戴固然舒適,但低頻量過多、低頻部分調整幅度小,整體聽感會偏悶,且低頻能量無法有效散逸,久戴耳機時內部音壓會過大,有不舒適的聽感。   前腔調音孔設計 為了解決此問題並維持小巧的前腔,我們更換了前腔設計,在前腔部分特別增加了調音孔控,讓氣流壓力從調音孔孔洩出,並增加調音材擺放空間,降低多餘的低頻振動,使低頻更容易調整,讓聽感更自然清晰,也確保長時間配戴的舒適性。   |鋁合金高硬度外殼| 耳殼材質的設計,除了外觀因素外也會影響到聲音的表現。一般耳機大都以ABS塑膠為外殼,塑膠外殼的抑振性較差、中低頻的多餘共振較多,AERO在耳機外殼的選用上使用高硬度鋁合金鑽切外殼,鋁合金硬度高、重量輕盈,帶來了優異聲學抑振性、減少不必要的共振,讓聲音更清晰清楚,並提供優異的外觀質感,並強化耳機耐用性。   |向旗艦耳機看齊的防串音干擾設計| 何謂串音 耳機上的串音干擾(Crosstalk),主要是指左右聲道,單獨聲道的訊號干擾到另外一個聲道,例如:只播左聲道的訊號,但在右聲道卻能聽到左聲道的聲音,這便是所謂的串音干擾。過多串音干擾會降低空間感與聲音方向性,聲音變得不立體。   串音如何產生 我們在測試工程樣品時發現了此問題,我們同時也測試了一般市面上的耳機也有此狀況。經分析後了解到一般的耳機在線路上通常是三芯線或五芯線設計,通常部分聲道會共用一條線路,使聲音訊號隔離性不佳,串音狀況因此較明顯。 為了讓聲音的方向性更加優秀,我們參考了旗艦耳機的設計方式,將每條線路獨立。在AERO這樣的小型耳機上使用了六芯線材,插頭部分也重新設計,強化隔離,讓每條線路都能有良好的抗串音干擾表現,降低了人耳敏感頻段的串音干擾。 模擬六芯線測試圖,紅線為模擬六芯線,在人耳敏感的低頻串音干擾上比原本五芯線表現來的低   |為何我們會做這麼多設計| 這些繁瑣的過程,足足耗費我們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不斷進行著測試、比較與製作樣品的過程。這些堅持,只為了能讓AERO能成為泛用性極佳的耳機,能提供優異音質、舒適的配戴感,重新定義對耳道式耳機的體驗感。
2018-11-12

【深度技術文】連耳機廠都叫苦連天,只有XROUND AERO耳機才敢用這種方式設計

  XROUND AERO 購買傳送門   |XROUND AERO|  XPUMP初代推出後,我們收到許多粉絲們的回饋並著手改良,在過程中我們買了許多不同類型、不同價位的耳機來測試XPUMP Premium的耳機環繞音效演算法,價格從數百到數萬都有(荷包大失血…)   但在測試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市面上的耳機有以下幾個問題: • 在台幣五千以下的價位帶的耳機,主打聽音樂的耳機,打遊戲效果不夠好,很難聽到腳步聲? / 強調電玩使用的耳機,聽起音樂來,卻是刺耳不耐聽。 • 優秀的萬元耳機,能夠聽音樂細膩、同時也能兼顧遊戲表現,但價格卻是XPUMP價格的數倍之多。   而為了近一步了解這個差別,我們分析、比較市面上各類型耳機的數據,提出五項耳機關鍵評估指標: 聲音分離度、人聲細膩度、空間感方向感、低頻震撼感與音色層次感,是評斷一隻耳機好壞與適用於不同情境的關鍵。我們以此指標,來評估音樂、遊戲耳機的優缺點。       音樂性耳機的人聲細膩度好、層次感不錯,但方向感欠佳,聲音分離度也不太好;而遊戲耳機的低頻震撼感很強、空間方向感清楚,但人聲細膩度與層次感不好。而在五千元內我們找不到這五項指標皆均衡的耳機。   因此我們決定自己挑戰看看,做出一支聲音分離度、人聲細膩度、空間感方向感、低頻震撼感與音色層次感五項指標均衡、高泛用性的耳機-XROUND AERO       |開發歷程|   為了符合我們要求的條件,我們從2017年Q4開始著手調音、外觀與聲學設計,到今年四月底開發完成、打樣測試與準備量產。音質樣本前前後後共有十幾種版本,外觀設計也前後提出了六種版本,我們選出了最好的方案給粉絲們。             |AERO 超完整技術簡介|   我們使用四大核心聲學技術、特殊調音設計,讓XROUND AERO輕鬆符合Hi-Res 高解析耳機規範,並達成聲音分離度、人聲細膩度、空間感方向感、低頻震撼感與音色層次感五項指標均衡!       讓聲音一目了然—專利單體空氣導流設計 (Precise Aerodynamic Design)       當單體運作時,進入單體的空氣量是影響全頻段聲音表現的重要關鍵之一,AERO使用專利單體空氣導流調音材質,提升瞬態反應、高低頻表現最佳化,讓聲音能一目了然。   AERO 專利調音材提供更佳瞬態反應         加上了單體調音材(右、下),相較無調音材(左、上)的耳機更能提供穩定的氣流,使振膜準確運作、強化耳機瞬態反應,提供更好的聲音層次與清晰聽感。     AERO 專利調音材提供更精準的全頻段響應           一般調音材,無法調控高低頻的進氣量。當進氣量大時低頻量跟著變多(左/上),大量的空氣會影響高頻震動與氣流穩定性,讓聲音混濁。進氣量小時振膜的高頻振動較為穩定(右/下),聲音會比較清亮,但空氣量不足的原因,無法提供足夠低頻震撼力。       AERO不同以往耳機,使用專利進氣調音材,能獨立調整高頻氣流流速,低頻氣流不受影響,且高低頻氣流能夠最佳化,強化耳機的高低頻表現,讓方向感明顯、音色優異。       讓聲音達到高解析—外磁鍍鈦單體(TITANIUM COATED DRIVERS)       高性能的外磁結構 能一般耳機的內磁結構提供400%的磁通量,大大提升耳機振膜的控制力、精準驅動振膜,讓AERO的所發出的聲音富含更多細節。   高解析PET鈦鍍層單體: 因結合PET韌性與鈦高硬度優點,能傳遞高密度的資訊流量、準確高頻相位且扎實的低頻得以輕鬆呈現。       讓聲音不再失焦—專利高頻強化技術(Metal Nozzle SoundFocus)   高頻細節是提供聲音臨場感的關鍵之一,因此AERO特別使用專利SPCC鉻鋼導音管設計,運用鉻鋼物理特性,使99.9%高頻音波皆能被反射與傳遞,減低高頻失真、保留更多的聲音資訊量,讓高頻得以完整重現、更為清晰,提供更棒的聲音結像感。     讓聲音方向更明確—特殊渦輪空力阻尼設計(Vortex Acoustic Damping)        高頻能量散逸速度會影響聲音細節量感、空間感,而傳統耳機在後腔上並無特殊的出氣路徑,因此散逸速度快,讓人耳無法有效察覺高頻細節,更無法有效提供聲音清晰度。 AERO利用空氣力學原理,延伸空氣路徑,藉此保留更多的高頻能量,讓聲音細節不易散逸、強化聲音清晰度,提供更好的高頻延伸性。     讓你有不同的選擇:特殊耳塞設計(Special Ear Tip Design)     我們也透過空氣力學與聲學原理,發現不同硬度的耳塞,會有不同的自然洩氣量,洩氣量會變化會帶來不同的聽感。   AERO特別雙層耳塞架構 使用硬度50度TPE軟膠材質,並透過內外不同厚度的設計,提供低音Q彈、震撼力大的聽覺感受,適用各種音樂,尤其對於於動感強烈的音樂、刺激的射擊遊戲,震撼的遊戲音效有明顯的加分。   人聲強化耳塞 使用硬度20度TPE軟膠材質,提供中高頻細緻、層次感分明且音場寬廣的音色,在聆聽歌手唱歌時能有動人的聽覺感受。       讓你能有與眾不同的觀點:三維聲學工程調音(Three-dimensional acoustic tuning)   AERO的四大核心技術提供了優異的耳機硬體素質,但我們不只滿足於素質上的表現,更要提供更優秀聲學聽感。       AERO的四大核心技術提供了優異的耳機硬體素質,但我們不只滿足於素質上的表現,更要提供更優秀聲學聽感。 一般耳機大都針對頻率、響應,以二維的角度來呈現與調整耳機聽感。但您會發現,許多耳機頻響類似,聽起來卻完全不一樣。其原因在於"聲音殘響消退速度",即不同頻率的時間延遲會造成不同的聽覺感受,這在一般的頻響圖並無法呈現。   而我們量測市面上旗艦到入門的不同耳機後發現,低頻線性的延遲能提供低音Q彈、顆粒明確的感受,中高頻的低延遲則可以降低刺耳的聽感,高頻適度的殘響則能提供更明顯的方向感。   因此我們決定透過三維的聲學量測技術,增加時間維度數據,使用更專業的角度來設計耳機聽感,讓我們能更細膩的調整出高性能耳機。  
2018-11-12

三位秋葉原店員詳測 |一觸可及的豐富環繞音效 試用「世界最小的家庭劇院XPUMP」

    XPUMP Premium 購買頁面傳送門       由於XPUMP Premium正處於最後的量產階段,日本代理商又相當有興趣,因此我們特別釋出500台的XPUMP Premium讓日本代理商鋪貨到零售店試賣看看,沒想到開賣第三天就全部噴完了… 我們決定把剩下即將量產的貨全部先保留下來讓台灣的朋友優先購買!!   但,我們意外地在網路上發現有三位秋葉原店員 松井さん、Sさん、Mさん,聯合寫了一篇多達五頁的超專業開箱文,因為寫得實在有經典,所以我們決定找翻譯把它翻成中文,本文如下: PS因為是首批量產品,機身上還沒有Premium,但功能是Premium版無誤 原文 初試啼聲便獲得世界級成功的聲音產品革命家「XPUMP」,來到了我們的編輯部。這令人驚奇的產品僅需要輕觸一下,就可以讓普通音響、耳機播放出環繞音效。一起來體驗輕觸即發的環繞音效吧!         群募超成功的聲音設備正式登陸日本 如果提到「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3D音效家庭劇院」,大家腦袋浮現的會是什麼畫面呢? 說起家庭劇院,大家印象中的就是規模巨大、由眾多音響全數組裝而成的超大型系統。然而,由 XROUND 品牌出品的 XPUMP,卻僅僅只是一根細棒的大小。只要接上XPUMP,所有有線音響以及耳機都能盡享環繞音效。換言之,XPUMP的本質,便是能輕鬆、淋漓盡致地詮釋臨場感的超小型家庭劇院。   專業的聲學公司Embrace Audio Lab (總部:台灣)的 XROUND品牌,推出了方便實現環繞音場的”XPUMP”,並在群眾募資獲得巨大的成功。   這個概念備受矚目。在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是全世界最難以跨越的群募門檻「kickstarter」上,僅花8小時便達到集資目標。登陸日本之際,亦在群募網站「makuake」上進行,最終以籌得超越目標30倍的資金成功結案。 而就在近日,XROUND與ARCHISITE簽下代理權,正式開始針對國內市場進行銷售。   接上就能實現的虛擬環繞音效「XPUMP」 那麼,來了解一下本次的主角「XPUMP」吧。堅持著「1/3名片大小」的超小型棒狀設備,只要使用聲源連接音響或耳機即可使用。你可以快速的用DAC或放大器的連接方式,來想像它連接的畫面。 可以將任何有線的音響/耳機賦予環繞的“XPUMP”     當然它的能力並不單單只有將聲音增幅,它是將聲音變得立體。為了實現這一點,Embrace Audio Lab 發明了一個基於數字信號處理器的技術專利,並以「XROUND」命名。 一般而言雙聲道的播放環境下,我們會用兩耳去聽來自左右不同方向的聲音。而「xpump」用其獨自的演算法將左右邊的聽覺融合成音場,模擬出環繞效果。   它採用稱之為「XROUND」的專利技術,在左右方向創造出清晰的音場並將其轉換成環繞聲   再更具體的來說,這款音頻處理器用雙核心的方式以 1 /100000秒的速度高速演算,分析在每個時刻聲音的方向與相位,再將其轉換成環繞的立體聲效果,將一般的雙聲道聲音增添了從未擁有的味道與深度。透過Embrace Audio Lab特有技術,您不需要擁有現今的技術如DTS或杜比,即可擁有環繞的效果。重點是您還是可以用一樣的方式播放您的設備,不需做出任何的改變。 它的連接接口是3.5mm迷你插孔與USB接頭。內部電池操作時(使用USB連接時即開始充電),他可以連續使用至多約7個小時。取樣頻率為48khz / 24 bit 的高分辨率相容,總而言之,它的音質非常高。     開箱文之匠心獨具的包裝設計 來吧~就好像終於要把XPUMP從化妝櫃裡抽出來一樣,包裝跟外盒都不大   「XPUMP」收納於像是兩個三角錐組合而成、設計上精心凝鍊的外包裝裡。兩個內盒裡,放入了本體以及各種配件。分別是1公尺長的3.5音源線及USB線。本體和線材合併收納在小布袋裡。   幾乎不需要解說的簡約設計。恰好是兩個三角錐合起來的形狀。   不用拿出來,在內盒裡也可直接使用。這樣能看得到基本說明。此外,也附上了儲存用的小袋子與多語言說明書。     不須說明書教學即可使用,極簡設計的機體 「XPUMP」機體的大小,就如同電競耳機的線控器     不愧是號稱「世界上最精巧的3D家庭劇院」,「XPUMP」的外徑尺寸為W2.7×D9.2×H1.55cm,相當小巧。在其兩端有3.5cm音訊輸入輸出接頭,側面則有連接USB用的microUSB接頭。 同時,因為「XPUMP」支援”音響模式”及”耳機模式”,所以在側面還有模式切換鈕。正面有環繞音響(「XROUND」技術)的開關按鈕。按一下可開啟第一階段的「STUDIO」模式,按第二下則是增幅效果更強的「CINEMA」模式。   側面有可以配合連接設備切換模式的滑動按鈕。還有16段音量調節鈕   兩端有3.5mm音訊輸入輸出接頭。有XROUND標誌的一方為輸入,相反方為連接到撥放射的輸出端 除了為機體充電,要使用USB連接遊戲機等場合時會使用到的microUSB接頭 一旁有LED提示燈號,通電時會亮燈       按下正面的圓形按鈕即可啟動環繞音響。單按啟動「STUDIO」模式,LED亮白燈,雙按啟動效果更強的「CINEMA」模式,燈光也會變為橘色     裡面到底都裝了些什麼? 機體中「XPUMP」的零件被塞得滿滿滿   輕而易舉地實現了環繞音效的「XPUMP」,它的內部構造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經過小小的天人交戰,我們進行了原先不正常使用的解體行為。讓我們來看看主機板等內部構造吧。   中央的扁平物是電池,使用時間約為8小時。翻到反面,能看到在中央地帶裝有音效處理器   店員聽到什麼?「XPUMP」的店鋪使用感想 我們將「XPUMP」從裡到外看過了一遍,接著該試用體驗了。這次我們委託了三位在音響上有獨到見解的器材店資深店員協助。請他們在各自的環境中試用這個一指環繞音響效果。   <<電腦用品店ark 松井先生>>   我先使用在「PUBG」上,發現環境聲音或車輛聲、飛過上空的飛機聲等等都變得充滿臨場感。環境音的逼真感更是必須強調。能夠以身歷其境的氣氛進行遊玩真的很棒。像是「PUBG」這樣的遊戲,在腳步聲的方向等等要求非常嚴格。這次以「PUBG」測試,「XPUMP」讓你沈浸在遊戲的音效之中,應該這樣說吧。         遊戲設備都包在電腦用品店ark的松井先生身上。我們請他使用耳機,以進行遊戲及收看動畫等方式試用了「XPUMP」   在娛樂這一點上,我試用在收看約30分鐘的動畫電影時,真的是非常震撼。這部動畫我已經前往電影院觀看超過10次以上,所以在什麼場景會有什麼樣的聲音撞擊到身體上來,我都記得一清二楚。飛機通過上空的聲音、敵人發射的光束穿梭聲、射擊重火器的聲音等等。使用「XPUMP」前後的臨場感真是天差地別。在日常部分的環境聲音與BGM等也令人能感覺到深度,角色們的對話也不會受到干擾,聽得很清楚。「XPUMP」用在電影觀賞上是無話可說的。 附帶一提,我也個別測試了兩種不同頭戴式耳機,一種是中等價位的開放式聲海「HD598 SE」 與封閉式的鐵三角「ATH-WS1100」,個人更喜歡後者那種聲音,有一種重低音的壓迫感,喜歡。可惜我手邊沒有音響,不然有機會我真的很想試試看接上音響的感覺。     <<電腦用品店ark M先生>>   我以平日喜歡用的Kingston製耳機「HyperX Cloud Stinger」來測試。首先測試的是PS4的「METAL GEAR SURVIVE」與「MONSTER HUNTER:WORLD」。兩作都令人感到音響的深度,特別是從後方傳來的聲音相當有臨場感。我在店鋪常常聽到顧客想要為了魔物獵人購買耳機,我想和「XPUMP」的組合是超級推薦的。搭配起來效果會非常有趣!   我們請電腦用品店ark 的M先生,以PS4及Nintendo Switch測試了「XPUMP」   我以平日喜歡用的Kingston製耳機「HyperX Cloud Stinger」來測試。首先測試的是PS4的「METAL GEAR SURVIVE」與「MONSTER HUNTER:WORLD」。兩作都令人感到音響的深度,特別是從後方傳來的聲音相當有臨場感。我在店鋪常常聽到顧客想要為了魔物獵人購買耳機,我想和「XPUMP」的組合是超級推薦的。搭配起來效果會非常有趣!     當使用PS4和Nintendo Switch進行測試時,兩者都連接3.5毫米小型插頭,當然您也可以連接USB。您可以根據您的設備來使用它   還有,我也使用了Nintendo Switch的「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測試。我想有玩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款播放樂曲的場景極少的遊戲。基本上只會聽到環境聲音,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XPUMP」的效果超群。受到吹過草原的風聲、樹木的聲音、河川的水流、下雨或打雷等自然的聲響包圍,融入感會更上一層樓。雖然我早就已經玩完這一作了,但在音質方面,就好像是變成了別款遊戲一樣呢。「XPUMP」適合攜帶的小巧設計,我想對Switch使用者來說也是非常令人高興的一點吧。   <<OLIOSPEC S 先生>>   像是觀賞喜愛表演者的直播影像,或是電影觀賞,這樣輕度的使用方式非常適合「XPUMP」呢。音響與耳機都能感受到空間的擴張,我認為「XPUMP」非常好的再現了彷彿置身大廳之中的臨場感。僅管他對聲音做了很有自己特色的調整,但對於想純粹聽音樂、想探究聲音本質的需求似乎是不適合的。搭配起來效果會非常有趣! 在音響方面,主要負責純音響類的OLIOSPEC S先生。與「XPUMP」連接著的是SONY的可攜式高解析音質錄音機「PCM-D100」   像是觀賞喜愛表演者的直播影像,或是電影觀賞,這樣輕度的使用方式非常適合「XPUMP」呢。音響與耳機都能感受到空間的擴張,我認為「XPUMP」非常好的再現了彷彿置身大廳之中的臨場感。僅管他對聲音做了很有自己特色的調整,但對於想純粹聽音樂、想探究聲音本質的需求似乎是不適合的。 不過要備齊5.1聲道以上的家庭劇院音響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為這些設備空出相應的空間也相當困難。所以如果是用XPUMP搭配1萬日圓左右的音響或耳機,以享受多一點的臨場感,這樣的話是非常推薦的。您可以嘗試搭配現有的音響或耳機在非常多地方。     將普通音響升級成沉浸式聆聽設備 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聲音環境,你需要對設備有一定程度的知識及對設備的了解,而且這還會讓你花不少費用。「音響的世界果然還是太遙不可及了」!抱持著這樣的想法的人一定不少吧。但是面對「XPUMP」卻完全不用煩惱那些事情。因為使用方法說穿了,就是將兩端端子接好、開機、再按下按鈕而已。雖然這麼簡單,聲音的體驗卻會著實變化。這並提升音質,而是給予臨場感和融入感,以提升聆聽的體驗。     現有的音響、耳機不用改變,同樣的音樂或遊戲音效卻能瞬間變得充實飽滿。能輕鬆提升融入感的「XPUMP」,將輕度使用者的音響環境大幅升級   「XPUMP」對聲音所做的「調味」,確實對追求原音忠實呈現或純粹高音質的需求並不適合,但是能夠將超過10萬日圓的高級設備與相當的音源配合著享受的高級使用者,必定是屈指可數的。就像XROUND所主打的「只要是1萬日圓以上的音響、耳機,就能得到更好的體驗」,它的基本目標客群是以休閒程度享受音響環境的中堅用戶,讓他們能繼續使用既有的播放設備,而只要引進一根小棒就能升級音響環境,這樣的核心概念與這種客群的需要是符合的。   購買門檻低,又能使用在身邊各種音源上的「XPUMP」。我們感受到它會乘著網路集資成功的順風,在市場中掀起一波熱潮的預感。    
2018-11-12

XPUMP Premium 改版資訊大公開!完整技術說明都在這

    哈囉!各位老客戶、新夥伴們, 我是 XROUND 英霸聲學科技的創辦人李鵬,感謝大家喜歡我們初代XPUMP,在初代銷售的期間,我們一直不斷地在吸取各位客戶對我們的建議,並改進新一代的XPUMP Premium!   針對 XROUND™ 環繞音效演算法,我們分別針對音響與耳機做了以下優化:   XROUND™ 音響 演算法優化: 透過拆分中央聲道與空間聲道,再進行空間串音消除,虛擬多聲道聽感起來更自然,低音更Q彈,人聲與結像感更紮實 。 XROUND™ 耳機 演算法優化: 透過HRTF 空間重新定位,並與職業樂手、音樂製作人、錄音師、職業級電競玩家、影評人進行焦點團體訪談,針對不同應用情境反覆優化XROUND音效演算法,讓PUBG等射擊遊戲透過XPUMP Premium可以達到聽音辨位,音樂體驗更勝以往,提供高階耳機才能產生的後方空間音場。       以下是我們蒐集初代XPUMP的客戶回饋問題,以及在新一代XPUMP Premium我們如何改進:   初代XPUMP的 底噪問題: 初代XPUMP的平均底噪為 -85dB,在新版的XPUMP Premium上,我們透過輸出放大線路設計與採用德儀的audio amplifier來改善這個問題,修正後的XPUMP Premium 在量產上實測平均底噪為 -93dB,Crosstalk 小於 -90dB,於一般耳機或音響上,該數值已經是人耳聽不見底噪的狀態!   初代XPUMP的 雜音問題: 初代XPUMP在 透過主機板類比音源輸出 並 使用相同主機板的 USB port 對 XPUMP供電 時,由於部分主機板接地不乾淨且容易產生回授型底噪,此問題在 新版 XPUMP Premium 不會發生,因在連接 USB port 時,XPUMP Premium設定為USB數位輸入為優先選項,不會發生此問題,我們也建議盡量使用USB數位音源輸入以達到最佳效果。   初代XPUMP的 音響輸出爆音問題: 此問題主要發生在3.5mm訊源輸入時超過XPUMP系統極限,在新版XPUMP Premium上我們透過演算法優化與音量表設定調整,使用USB數位音源輸入或3.5mm類比訊源輸入時音量控制在70%內即可以避免此問題。   初代XPUMP的 電池膨脹與電力不足問題: 此問題主要是發生在高溫時仍對電池充放電,我們重新設計新代XPUMP Premium的充電迴路設計,使電池充飽電後便會將電池斷電,改由一般USB供電給XPUMP Premium,且加入溫度偵測機制,在高溫狀態下電池不會充電,大大延長電池使用壽命。   XPUMP 新舊版本比較   XPUMP Premium之於市面上DAC、擴大機、DSP的差別: 名詞解釋: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數位類比轉換器,由於目前音樂大部分是數位音訊,要將數位音訊轉化成人耳可聽得類比音訊。需要數位類比轉化器來轉換。一般手機、電腦都會有此晶片。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高階DAC器材,通常輸入是USB介面。 擴大器(機):訊號放大線路,有分成放大訊號用、驅動喇叭、耳機的器材。 DSP: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像是XROUND專利音效處理技術,由DSP來完成。   XPUMP 架構: XPUMP上一版本架構為ADC>>DSP>DAC>>OP輸出 新版本就多了USB音效輸入,可以當作成帶有環繞效果DSP的DAC。 DSP部分:XPUMP Premium 採用之CODEC 具備可程式化的雙核心DSP運算單元,可以自由的移植複雜音訊演算法,部分一般的DAC僅內建簡單的GEQ PEQ DRC的DSP運算單元。 類比部分:XPUMP Premium 類比輸出部分有增加CODEC輸出的功率的OP及周邊線路,讓XPUMP能夠驅動耳機。 XPUMP輸出並沒有特別為高阻抗耳機而多增加擴大線路。主要是對應在一般的耳罩式耳機、耳道式耳機。目前阻抗最高有接過到HD6XX(阻抗為300Ω),音量蠻OK的。   市面上常見的DAC兼擴大機: 俗稱一體機。目前市面上主流高音質器材大都這樣設計,通常為DAC晶片,並搭配耳擴/喇叭擴大線路。有分隨身或是家用使用,以下舉幾個常見的器材供大家參考:   AudioQuest 的紅蜻蜓/黑蜻蜓:只有USB介面,無電池,內含是DAC+耳擴線路,主要是支援PC上使用。目的為提供低失真的訊號與不錯的耳機驅動力。 SONY PHA-3:自備電池,與平衡線路輸出的高階隨身一體機。 Mytek Brooklyn:主要當作家用DAC使用,但有自備耳機放大線路。   純DAC: 不自帶放大線路目前市面上較少,通常為高階HIFI音響會使用,例如Ayre的QB9。   純耳擴: 目前單純只有放大線路為主的耳擴比較少,例如有隨身的Fiio A5、家用的beyerdynamic A2。
2018-11-12